想必初中是我过去及将来很长一段人生中文思的顶峰时期,那时,脱离了没有运用文字能力的小学时期,又还未受高考应试教育套路限制,最为幸运与巧妙的是,初中时我所遇到的语文老师们都很乐意我们放开了思维去作文。
作文课一周一次,晚上两节,是我思绪驰骋万里无边的时候。一般情况下很难立即动笔,总是需要花费一节半的时间去寻找某些我希望出现在作文里的东西。剩下半节课就显得十分局促,寻觅了一个小时的东西要在 20 分钟的时间以具体的文字来呈现出来,我时常抱怨没有时间让我仔细推敲,使得那些文字总是很难准确地向他人展示我看到的东西。即便如此,我的作文依旧经常为老师所称赞,亦有几次让我读给同学们来展示,也是我当时颇为自豪的一个点。
思绪不应该被局限,当我为高考牺牲掉无边的思绪时,不可避免地变得愚钝,变得只会用脑子里记得的几个事例反复证明不同的论点,变得拿到一段文字便开始构思“八股文”的各个结构——引出总论点-列三个分论点并找若干事例分别证明-得出结论。这样无疑是高效的,无论是对学生备考还是对于老师阅卷,但高效永远是与丰富难以协调至一起的,尤其是对于大多数而言,只能选择一项的情况下,高效永远是优先的,毕竟物质需求是一切的基本。但,这仍是一件值得遗憾的事情——我们亲手扼杀了一个自由自在的自己。
我依旧记得那时的感觉,似乎只要诚挚地希望将心中的东西表达出来,文字的排列组合就顺利成章了起来。我时常怀念那时的感觉,多次尝试寻找当时的作文,已然意识到再难写出那样的文字了,不得不把希望寄托于过去的遗留物上,渴望它们能唤起我的一些灵气。然而,记忆里珍重的东西总是在你一心一意去寻找它时消失得无影无踪,而后滋生的遗憾又使得它愈显珍重。
遗留在记忆里的珍珠亦有它的价值,重拾文字,漫延思绪,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愚钝并真心地渴望那份美好时,自然明白要做什么了。